浅析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探讨
舞蹈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舞蹈又具有故事性、情节性及深刻的教育性,青少年在学习、排练、表演舞蹈的过程中,需要老师的启发、讲解、训练等来让学生充分的认识舞蹈、学习舞蹈和表演舞蹈。与其他教师相比,舞蹈教师具有自身特点:不断充电,更新教育观念,学习新型的动作趋势,与时俱进的排练符合当前形式的舞蹈作品。要有开拓创新的意识,将舞蹈教学多元化,多边化,多形式化,在教师自身的艺术素质上以及对艺术的敏感度上,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要在舞蹈教育中得到最佳的教学成果,对于即将走向社会走向舞蹈教师岗位的我们很有必要学习和讨论在舞蹈教学中和教师素质领域的相关问题。
一、舞蹈教学的原则
舞蹈教学原则,是指对教师进行舞蹈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既是根据舞蹈教学目的、任务所提出来的,也是从中外古今的舞蹈教学中总结出来的。
(一)、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舞蹈教学是以实践性抢为起特点的,在舞蹈专业课中发表长篇演讲是不适宜的、但是舞蹈教师在课堂上讲话、插话的机会还是很多的。即寓认识寓舞蹈训练当中,是学生在实践过程钟获得知识,提高认识。包括:对身体运动规律的剖析;各种舞蹈常识;舞蹈者对音乐的感应;情感在舞蹈中的宣泄;舞蹈观;艺术道德;舞蹈家的人格等等。
教师在课堂的上的引导可通过学生原有的基础认识开始,以小扩大知识面,以少增加知识源,因而舞蹈教学中不宜长篇演讲,所以我们的教师可以用自己的亲身体验、个人知识和自我总结渗透在教学课堂中,这样既可拉近教与学的距离,又可以直观的呈现给学生。
(二)、启发与强制相统一的原则
舞蹈教学虽有一定的强制性,但一个有修养的舞蹈教师是善于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教育原则的。所谓启发性教育原则,是在教学过程中,要造成学生自觉学习、积极学习的心态,使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要求,这样学生不仅勇于学习和掌握舞蹈学习技能,而且会善于思考。
怕吃苦、毅力差是大多数学生的通病,这样强制性的原则就有难度,这就要求在舞蹈教师在在严格的训练中,善于运用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将严格寓于启发之中,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我们的教师还可通过多鼓励,多用身边成功的例子来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它包括:对舞蹈艺术产生浓厚兴趣;端正学习动机,把学习和祖国紧密联系起来;树立远大而又实际的理想;唤起战胜苦痛的毅力;树起坚强的意志与信念;养成勤奋、刻苦的品德等等。
(三)、课堂与舞台相一致的原则
舞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舞蹈教学的最终是为了上舞台。因此舞蹈教师一定要将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作为自己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这是一条学以致用的原则,是展现结果的原则。课堂教学的训练组合只是为了规范我们的学生,使其有一个统一的训练目的和教学目标,要想达到我们舞台上的表演效果,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就一定要设法缩短教室与舞台的距离,搭起教室与舞台的桥梁,教会学生应该怎么去表演,重视学生对于舞蹈所表现内容的理解。
人们把实习排练演出看成是“组装车间”,由次见到的是“产品”——人才与作品。为实现这一原则,舞蹈教师应有明确的实习课计划和教学大纲,尽早多安排实习,采取各种方式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多多运用学到的知识,增长实践的才干。
(四)、有序与超前相配合的原则
有序原则,就是由潜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舞蹈教学不能急于求成,“功到自然成,欲速则不达”。如果基础打不好,养成了不正确的身体运动习惯,克服起来非常困难。有序,不只是纵线要有序,横线也要注意有序性。比如芭蕾舞基本功课和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课,二者在并进过程中,后者一定要遵循前者的进程,如果太超前,就可能破坏前者的基础,出现身体毛病。二者应互相了解,互相促进。但是有序性决不能延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进程,教师要想尽办法完成教学大纲,并仅有可能超前。
现有一些综合类大学的舞蹈课堂就出现教师无止境无安排的给学生灌知识,推着往前走,这样学生是接触到了,但是根本不可能掌握,面对的是怎么样的学生就应该做出相应的、适合于他们的教学计划。比如说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普通高中上来的艺术生,那我们能这样灌知识吗?大家都知道中专艺术院校的学生是怎么样打基础的,不管是基本功训练还是民族民间舞训练都需要一个长期的、有序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成长,达到一定的舞蹈水平高度。而一味的的按照对待艺术专业院校学生的教学计划来实施到普通艺术生的身上,这显然是行不通的。我们应该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制定不同基础、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案,再配合当下社会所需要的艺术才能来训练他们,这样才能促使他们迅速成长,学到本事并且适用于社会。
(五)、共性与个性相兼顾的原则
一般认为,舞蹈课在低班、中班基本上是在进行共性教学。也就是教师所教的内容对所有学生都是一致的,平等的,似乎没有什么例外和特个别照顾。只有到了高年级才实行“因材施教”的原则。其实不然,舞蹈的“因材施教”原则始终伴随着共性教学,二者是互相兼顾、同步进行的关系。在舞蹈教学中从低班开始学生就会显示出不同的特点,教师会非常敏锐饿发现这些特点,并寻找“因材施教”的机会。而这个原则的实施,最早是通过给学生排课堂排位置进行的,不过舞蹈教学的这种“因材施教”原则,又必须打下同样的基础,在突出学生个性上要因人而异,而在共性训练上又必须一视同仁。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又可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舞蹈课堂中教师要顾全大局,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偏向某一个学生,或者只管某几个学生。教师要做到爱每一个孩子,但是又要发现苗子,对基础差的同学要有耐心,要更加去的去关心照顾他们,让他们感觉到温暖,并鼓励他们追赶优生,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对待优生苗子要对他们更加严格,提出更高的训练要求,使他们达到更高的舞蹈技术技能水准。
(六)、前课与后课相交叉的原则
舞蹈课的复习课,包括两类。一类是完全练上次课的全部动作。另一类仍是学过的那些动作,而组合方式有变,这一类实际是新旧参半。前一类的复习,是为了巩固已学到的东西,使其熟练。但是这一类的复习,不宜时间过长,那样会逐渐减弱学生的兴趣,甚至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烦躁情绪。有经验的教师,善于运用新课老课相交叉的原则,就是没有新动作也要将老课重新组合,使课产生变化。新的组合有新的训练目的,又为学生设下新的目标。这样的课,对学生总是有股吸引力,兴趣不减。
舞蹈教学中的单一组合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相对来说较枯燥的,但是怎么让课堂变得丰富有趣,怎样使学生更加喜爱自己的专业,让学生觉得基础训练不是那么的枯燥,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单一训练的基础上加上组合的流动性,拆组动作,分组训练,或者是编成小的舞蹈片段,都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丰富我们的课堂,还能让学生学会舞蹈编排的能力,这样既巩固了前课又学习了新课。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在有幸和著名舞蹈家、四川省舞蹈家协会主席王玉兰老师交谈后,她给即将走上教学课堂的老师提出了3个问题:面对第一批新面孔,你做好准备了吗?你怎么和学生交流?你怎么去教你的学生?这三个问题应该是让每一个老师都值得深思的问题。
是的,随着每一年艺术舞蹈高考的发展,舞蹈学科的报考人数一年多过一年,根据学生专业的优虐条件,依次从较好的专业院校录取到较为一般的综合院校。在大批量的艺术考生当中,艺术中专毕业的孩子当然毕竟是少数,而相对较好的专业院校,一般的综合类大学录取到的基本就是热爱舞蹈的普通高中学生了,面对这一些不同起点,不同基础的学生,甚至是“零基础”的学生,我们的老师应该怎么教学,怎么组织课堂,怎么设计教学内容,怎么规划适用于他们的大学四年教学大纲呢,这无疑是让我们老师下来应该好好琢磨的问题。
(一)、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是提高教学能力的基础
舞蹈教学计划,是教学的起始,是通过舞蹈教师有目的、有计划传授、指导和启发,通过舞蹈学生的主动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各种舞蹈的系统知识与技能,提高对舞蹈艺术欣赏与创造的能力,是由培养目标招生对象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教学时间安排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有可能影响教学进程教学质量与效果。因此舞蹈教师应在系统科学的思想指导下,对构成舞蹈教学活动的诸要素进行综合,对整体进行规划安排,对所教内容进行认真分析,了解学生智能和体能的需求量。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确定课程的目标任务,应施行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并预测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与可能达到的教学效果。课前还应了解和掌握学生意志、品德、智力、体能、心理等方面要素,以及场地课安排等问题。
总而言之,舞蹈教师应全面、周密地考虑、分析每一个教学要素,使所有教学要素在达成相对一致的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实现最佳的配合,成为协调的统一体;与此同时,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和培养优秀的品德。
(二)、加强学生舞蹈感受训练,提高学生舞蹈感受能力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当人们用语言不足以表现自己的情感时,才有了用音乐来表现自己情感的愿望,舞蹈教学是表现情感的最好方式。
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的艺术。大家知道,舞者必须通过舞蹈肢体,舞蹈形态去感染、触动观众的心灵。如果舞者有好的舞蹈功底,没有好的动作感受能力,使动作苍白无力,没有水分,连自己都没感觉,又怎么去感染观众呢?例如我们的著名舞蹈家杨丽萍老师,她就是从没接受过专业院校的任何授课,而是凭着自己对舞蹈的热爱,对生活的留心,才创造出一个个经典的舞蹈剧目和一部部经典的舞剧,并且是真正运用了自己肢体、心灵和感悟来诠释这些舞蹈情感,这才感染了每一个观众,打动了所有人。如何利用人体这一“工具”,使自己的身体能够运用自如地传情达意,首要就是解放身体,解决好自身的基本功,然后就要回到正真学习舞蹈的初衷——会表演舞蹈。
每个习舞之人都应该具备良好的舞蹈基本功,然而解放身体不等于就能跳好舞,在此基础上更应具备表演舞蹈的能力。我们在实习或是代课时应该都碰到过这样的问题:学生软度还可以,身体也基本上打得开,但就是舞跳不好,或者是味道不正,其实这就是舞蹈感受不太好。从近几年的各类舞蹈演出、舞蹈晚会、舞蹈比赛来看,涌现出很多优秀的舞蹈作品和一些优秀的青年舞蹈家,像舞蹈作品《孔乙己》的表演者孙科,他就是完全把人物的灵魂“吃透”,抓住了孔乙己这一人物形态的外在气质和内心情感,再用自己夸张的肢体艺术和心灵感悟去表演出来,让观众看了就记忆深刻,拍手叫好,是真正触动人心、直指魂灵的朴素而深刻的作品!当然其中也不乏有很多形式雷同,表演苍白,寓意全无的作品,这些作品或者是场面的铺陈造势,或者是技术技巧的卖弄……形式上的雷同跟风反映了舞蹈界精神世界的苍白,同时也说明了舞蹈教育存在的着一些严重问题。我们不禁会问:这就是我们的舞蹈吗?这些表面绚丽精彩的舞蹈足以能传达我们丰富多样的心灵智慧吗?足以能够真正代表人们对舞蹈的认识和需求吗?足以能传达个体的生命体验和感悟吗?有较好的舞蹈基本功,但是没有能感染观众的舞姿,一样不能叫舞蹈。舞者必须懂得用心去体会舞蹈,去领悟舞蹈的含义,因为学习舞蹈,就是为了演绎舞蹈本身,而不是当一个做动作的机器。
(三)建立起具有“传承性”的民族舞蹈课堂体系、强调外在动作与内在文化相结合
作为高校里的舞蹈专业学科,针对于民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训练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 “传承性”的把握,在规范动作的同时应与舞蹈传承性有更好的衔接。民族民间舞是历史最悠久的舞种之一,各少数民族舞蹈就如同中华艺术宝库里一朵朵光彩夺目的奇葩, 中国地域广阔,由于各民族地域分布的不同,也就形成了其丰富且风格各异的文化特征,这些舞蹈精髓的元素收集,正是是贾作光、许淑英、潘志涛、吕艺生老师等老一辈民间舞学科的带头人,深人到民间把散落在民间的独具风格性的动作加以收集整理,开辟了学院派民间舞蹈教学的先河,才使民间舞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被认知。正是一代代民间舞教育先辈们,在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深人研究中,对舞蹈元素加以准确地选择与提炼,延续了民族文化的精神。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奉献精神是值得我们一生去敬重和学习的。正所谓有了这些前辈的收集和总结,我们的课堂就更不能一味的给学生“灌动作”,“说动作”,而是要传承各民族的文化精神,注意民族文化细节,以使“训练性”不仅服务于学生的身体训练和开发,也能准确地把握民族民间舞根性的内容,传达出民族的性格、气质和人文精神,从而增强身体的表现力、灵活性,最终达到风格化舞蹈表演情感张力的对比极致。
坚持“训练性”要在“传承性”的前提下进行,使两者的结合可以达到既紧密结合现代教育的观念,又保留民族民间舞蹈的特色文化,以符合当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舞蹈艺术审美情趣。
所以我认为在舞蹈教学当中,始终要把培养舞蹈感受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不能一味的训练基本功,而忘记了学习舞蹈的初衷。因为没有感受,就没有好的舞蹈,甚至都不叫做舞蹈。我们要在理解舞蹈本身后,先学会怎么表演舞蹈,再通过扎实的把杆训练,将二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再在科学性、难度上、审美上、个性上进行大的改造,不断挑战体能与技术的极限,追求超常水平的技巧,将这些组合成流畅新颖的独创性动作。
一旦有了感受,在舞蹈过程中,舞者在感染陶醉自我的同时,也感染了观众,抓住了观众的心这样才能称之为舞蹈。
(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创编舞蹈潜能
舞蹈教学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舞蹈,并不是单纯被动地接受,它要求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和主动地探索。在舞蹈教学中引导学生观看,舞动,创编,合作是舞蹈教学的主线。
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所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贺照之象,务先博观。”其意思是说,会演奏上千支曲子而后才懂得音乐,观察了上千把剑而后才会识别宝剑。因此说明我们的学生需要多看,多听,多琢磨,才能慢慢成长起来。
我们在准备开始每一个民族舞蹈教学前,可以先让学生查阅资料,收集并了解每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底蕴以及舞蹈特征、不同风格等,并学习其简单的舞蹈元素、短句,把不懂不明白的问题带到课堂中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就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可在每学完一个民族之后,组织学生观看各类型、各不同地域的风格舞蹈录像、图片,帮助学生积累舞蹈语言,特别是在参加排练和演出舞蹈过程中,通过表演实践和切磋体验,逐步提高舞蹈创编水平,使学生竟可能的多了解多学习,舞蹈动作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还可通过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引导学生重新组合,以这样来激发学生创编舞蹈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 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做好学生榜样
舞蹈教师在全部舞蹈教学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师者,教人,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向学生传授舞蹈知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舞蹈专业技能和创造力,并具有一定的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的舞蹈人才,是舞蹈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而这与他自身的素质与修养是分不开的。
作为一名民族民间舞教师,区别于其他科目老师应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怎样在第一堂课给学生留下好印象,怎样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爱,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一个好的舞蹈教师的应该有一个好的心理品格,可以概括为三个“心”,一是“热心”二是“爱心”,三是“耐心”。
1、热心,要对舞蹈教育事业的无比热忱。优秀的舞蹈教师,把他们的全部注意力贯注到他的教学上,最大特点是“投入”、是“进入角色”,永远铭记心里的应该是“责任”儿子,忌讳的是对事业的不负责任,对舞蹈教学的三心二意。
2、爱心,要对学生充满无比的热爱之情。优秀的舞蹈教师,最重要的品格就是这种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他们对学生所寄于的爱,就是让他们踩着自己的肩膀成为有用之才。要做到爱生如子,无私奉献自己所有的爱心,关怀到每一个学生,对专业较弱的学生鼓励加冕,追赶优生;对专业较强的学生严格要求,帮助其达到更高的专业水准。
3、耐心,要对舞蹈教学的坚强毅力与韧性。舞蹈教师培养学生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周期,应该按照教学大纲,一点一滴地实施计划,一步一步地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我们的舞蹈教师应懂得,舞蹈教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既不能放松要求,又不能性急,要养成了任劳任怨,不怕困难的性格。
其次要有德。德,指的是舞蹈教师的政治方向和人格级。具体说,他应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美好的情操。
1、崇高的理想 为社会主义祖国培养全面发展的舞蹈人才,这就是一个优秀舞蹈教师崇高的理想。
2、高尚的道德 道德的范围很广,作为一个舞蹈教师,他的高尚道德首先在于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它驱使舞蹈教师自觉地去社会的进步,为社会的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主义事业尽义务。
3、美好的情操 情,即感情,操即操守,守操。以心理学讲,它是一种复杂而有组织的思想倾向。喜、怒、哀、乐、爱、恶、欲,本是人之常情,作为一个人民舞蹈教师,要能掌握自己的情绪,发展美好的情操,培养美好的感情。
最后就是智。一个舞蹈教师的才能应当是全面的,从实际需要来说,我们可概括为四点:
1、舞蹈教师应具有舞蹈演员的表演才能。我们说过,舞蹈教师必须经过训练表演人才的全过程,这是因为他要在教学中示范给学生看,他在讲解时必须有切身体会。一个不会跳舞的人,无论如何当不了舞蹈教师。
2、舞蹈教师应具有舞蹈编导的创造才能。可以说编导不会教学是编不了舞的,他的编舞能力首先来自舞蹈组合能力,而编组合恰是舞蹈教师最基本的基本功。组合,是舞蹈语言组合理而流畅,“语法正确”而又本生动,是衡量一个舞蹈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评价舞蹈编导编舞水平的最基本的内容。
3、舞蹈教师应具有舞蹈理论家的思辨能力。舞蹈教师不是纯粹的舞蹈实践家,他不是光会跳就完事了。他要分析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必要时还要整理教材,编写材料,在教学过程中他还要分析教学过程,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对象,而这一切没有逻辑能力是不行的,他需要理论,尤其是需要理论家的认识舞蹈的能力,需要理论家的思维方法,需要思辨思维。
4、舞蹈教师应具备普通教师的教学能力。作为教师,普通教师的教学能力他也不能缺少,普通教学的规律,一般的教学原则、过程与方法和舞蹈教学也是相通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共性规律。
四、结论
教育是一项很神圣的职业,怎样培养出一代代有用的国家人才,教师肩负着巨大且最重要的角色。而舞蹈教育又是相对较特别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所有舞蹈专业工作者的事业和追求,也是舞蹈教育工作者实施教育的根本立足点,舞蹈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不仅在于提高专业教育的水平,也在于用舞蹈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教育青少年,达到提高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目的。
舞蹈教学是舞蹈教师与舞蹈学生的统一活动过程。舞蹈教师是教育方针的执行者,是教学方案的实施者,是舞蹈知识的传播者,是舞蹈技能的训练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他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舞蹈教师本人的舞蹈知识是否全面,其训练法法是否得当,品德素质是否高尚又对学生成才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他的舞蹈知识、舞蹈技能、素质修养都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所以舞蹈教师肩负的责任更重,其舞蹈教学水平高低与否都是培养舞蹈人才的关键所在。在充实自己舞蹈专业技能的同时,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也要在自己的思想品德、素质修养方面提升要求,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我们要以全面提高当代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具有开拓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努力促进舞蹈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舞蹈教育学》 作者:吕艺生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年1月
[2]《艺术教育论》 作者:郭声建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3]《论教育发展观》 作者:周作宇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年4月.